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

lmw-11 分享 时间:

【简介】感谢网友“lmw-11”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

浅析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论文

两百多年前,《西方经济学》课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有必要了解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情况,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和教训,《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深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 此处隐藏28966字 ……

一般情况下,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内容进行毫不相关的、一般性的、程式化的讲授,学生在第一学期学完“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开始学习“西方经济学”。由于这两门课程所授内容出自两种不同范式的理论,因而两者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任务、诸多原理以及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等方面都具有截然不同的解释。如:对于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生产关系的学问”,西方经济学的解释是“研究资源配置的学问”;对于研究方法,政治经济学解释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科学抽象法,西方经济学解释为边际方法、均衡方法;对于研究任务,政治经济学主张“揭示经济规律”,西方经济学则主张“寻找效用和利润最大化的点”;在具体原理方面,政治经济学主张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主张价值取决于人的主观感受的“效用价值理论”;另外,政治经济学有“资本积累理论”,西方经济学则有“经济增长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借贷资本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理论”;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矛盾体”,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和谐体”……似乎在所有的知识点上,这两种范式的经济学理论都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对这两门课程不加鉴别、不加分析的程式化的讲授,会给学生造成不知信谁、无所适从的印象。学生更经常的状态是,在第一学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第二学期再学“西方经济学”时,如果教师没有比较没有鉴别的讲授,那么先学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就会在头脑中逐步淡出,后学的西方经济学原理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则相对比较深刻。放任这种状态的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全部遗忘和放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不加鉴别的全盘接受的这一极端结果。

因此,对理论经济学的两门课程不加鉴别的程式化的讲授会造成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使学生认识不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深层魅力,更认识不到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深层缺陷,最终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完善;二是不利于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无法唤起学生对理论经济学的学习热情。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最直接目标。作为理论经济学两大范式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为我们充分运用比较分析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为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提出了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特殊任务,就是把比较分析方法充分运用到“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中,达到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预期目标。前边强调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更应该是实质思想内容方面的。因此,可以把比较分析方法看成是由“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方面构成,也即前边强调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统一。也可以说,比较分析方法的成功运用依赖于比较研究方法和比较讲授方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首先,比较研究方法关注于两大范式理论的深层实质内容的比较,是属于学术研究的层面;其次,比较讲授方法关注于比较研究成果之精髓在课堂讲授中的展示,是属于教学层面。

可以说,没有第一方面理论内容的比较研究,就没有第二方面课堂教学的比较展示,两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才能体现比较分析方法的充分运用,才能从根本上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通过对比较分析方法的两个方面的解析,可以认识到这一方法的成功运用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讲课水平,更要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坦荡的理论胸怀。所谓深厚的理论素养,就是要求无论是讲授“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教师,自我的理论素养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这一基本层面,要牢记“给人一杯水要自有一桶水”的道理,要深挖原理背后的理论根基,广泛阅读各种“经典著作”,要有“讲课不息学习不止”的探索精神;所谓宽广的理论视野,就是不要静态地理解和讲授经济学原理,而是要厘清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坚持理论基本内核的前提下完成理论的“与时俱进”任务,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魅力;坦荡的理论胸怀在于能够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学派的经济学理论,避免主观回避甚至故意的排斥,能够做到对不同范式的理论进行全面的比较与深刻的认识,解决好批判与继承、借鉴与坚持的关系。总之,对于一个合格的理论经济学教师,这三方面的理论素养缺一不可。也只有具备这种深厚理论素养的教师才能够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充分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把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完善学生们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无论在授课内容还是在授课形式上完成理论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任务。

(二)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通过前一个问题的分析,我们深切领会到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如果“政治经济学”或“西方经济学”的课堂教学仅仅满足于两大范式互不相涉的经济学原理的泛泛介绍,满足于简单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永远也达不到提高理论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魅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效果,不仅比较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难以得到贯彻,也更实现不了提高理论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最终目标。所以教学内容的深化问题就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两大理论范式之间的比较的学术研究问题。所以说,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更多的是涉及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贯彻以及获得的预期效果就必须依托于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不同于其他科研机构的研究工作,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肩负有双重使命。一方面,高校科研的成果可以直接服务于社会,起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起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增强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作用。作为社会科学组成部分的理论经济学,其科学研究工作主要是肩负着培养人才、提高潜在的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理论经济学的科研工作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肩负起为教学服务的学科使命。所以,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更多的应该是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而不应该是一种顾此失彼的替代关系。

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追求数量、速度排名的评估机制,造成了教师职称晋升也仅仅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成果的倾向,导致了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严重分离与脱节。教师为了科研而科研,很少考虑科研与教学之间的互相促进问题,即使考虑到了也是处于无暇顾及的状态,所以根本谈不上科研成果在教学中渗透、提高理论经济学课堂教学魅力等方面的作为。这种状况在本科教学中尤为明显,教师上课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知识的介绍,学生听课也是为了完成学分的积累,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老师讲解照本宣科、学生听课兴趣索然,课堂教学质量直线下降的这一普遍后果。其中,“政治经济学”的课堂普遍给人以教条、刻板的印象,“西方经济学”的课堂尽管有一些图表、方程等形式上的花样,但也经不起深层问题的推敲。更重要的是,学生们搞不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种理论到底谁对谁错?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对同一经济现实的分析竟然有这样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这些问题在学生们的头脑中搞不清楚,学生们就会进行“选择性遗忘”。

先学的“政治经济学”知识淡出大脑,被后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所替代;即便是两门课程同一学期开设,学生们也会受到“到底‘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谁说的对?”等这类问题的困扰。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必须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完整的知识结构,首先能够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具备一定的比较分析与研究,然后才可能把分析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比较方法,对两大范式经济学理论的知识交叉点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方位分析问题的思辨能力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两大范式理论的比较研究和比较讲解会使同学“一分为二”地对待不同范式的经济学理论,使学生体会到,任何经济学理论都是对现实社会所进行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不同出发点的观察,并且代表着不同阶级集团的利益;同时,更要让学生认清,任何经济理论都不是绝对的永恒真理,都包含着优点和缺陷。

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一种倾向,就是过于关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缺陷,而对它的优点和贡献视而不见或者有意歪曲;对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缺陷有意忽视,过于夸大其优点甚至是全盘接受。这种倾向也深刻地影响了教学领域,造成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对“当代西方经济学”不加辨别的盲目崇信,对“政治经济学”给予主观的排斥与回避,这也是造成“政治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发扬理论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优势,充分运用比较研究与比较讲授的方法,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揭示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质量。